五堡
是世界瞩目的天山哈密翼龙的故乡;
也是名扬神州的哈密大枣的原产地。
绿洲是戈壁中的奇迹,
有水流的地方就有绿洲。
古老的白杨沟河,
蜿蜒流淌百公里,
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、生长。
曹新加 摄
五堡
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维系畅通的驿站;
曾是汉唐经略西域的驻兵屯田之地。
曹新加 摄
自汉至隋初,
白杨沟河流域是哈密绿洲的文化中心。
拉甫却克古城,
是东汉王朝在西域的第一座屯城。
公元73年(东汉永平16年)
在今五堡镇博斯坦村地方设置“宜禾都尉”府治,
驻兵屯田。
唐贞观四年,
改制为伊州所属的纳职县城。
已残破的城墙透着岁月的亘古与悠远。
曹新加 摄
拉甫却克城北有残存的烽火台和多处佛教遗址,
延伸数十里。
大佛寺残高15米,
分前后两室,
后室有坐佛一尊,高8.2米。
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
其与白杨河沿岸的恰普禅室、
库木吐鲁佛寺、央打克佛寺、
托玛佛寺、甲朗聚龙佛寺连成一线。
曹新加 摄
白杨沟河两岸晨钟暮鼓,香烟袅袅,
诵经之声不绝于耳,何等壮观。
西行求法的大唐高僧玄奘
曾在大佛寺讲经数日。
曹新加 摄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育一方文化,
有体有形的文物史迹和环境风貌,
有声有韵、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传统,
无不显现出多元交融的典型特征,
多元而包容。
曹新加 摄
2010年11月,
博斯坦村凭借依城、顺水、望天山的村落格局、
纵横交错的坎儿井地下工程、浓郁多姿的民俗风情、
众多的古遗址等特色,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
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。
在五堡,
维吾尔族剪纸、绘画、刺绣同为一脉。
曹新加 摄
图案以花朵为主要内容,
光花色就有100多种,
还吸收了苏绣和京绣的技艺。
曹新加 摄
传统服饰也很是华丽,
延用了汉族传统的“右衽”方式,
在款式、质地、色泽、花纹图案等方面,
都表现出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
维吾尔族服饰与满族、汉族等
民族服饰相融合的特征。
李华 摄
五堡人一向有
“天天吃大枣,一辈子不见老”的说法。
从历史记载来看,
哈密从唐代就已开始贡枣,
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。
李华 摄
五堡大枣初夏开花,
9月果熟,
树上宛若挂满红玛瑙,
光彩夺目,流芳溢香,
果品个大、肉厚、皮薄、核小,
制干率可达52%,
干果不皱,色泽艳红,
被戏称为“红宝石”,
有客来访必以大枣款待。
李华 摄
光绪年间,
京师矿物铁路局主事张荫恒,
在宴席上得见五堡大枣,
情不自禁发出“枣大疑仙种”的惊叹。
李华 摄
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织,
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,
这里有永远的风景。